秋分时节中医养生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25-09-23 10:33 发布者:特色疗法与新技术分会 评论:0 浏览:35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
秋分至,阴阳半,中医调养正当时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
今日秋分,昼夜均衡、寒暑相平。从秋分开始,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加长,气温逐日下降。天地之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此时应以“养收”为原则,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分三候与人体相应之道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每一候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一候雷始收声。雷声是天地阳气旺盛的表现。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收敛,因此雷声逐渐消失。人体也是如此,阳气开始内收,新陈代谢由快转缓。此时人容易感到疲倦乏力,这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应当顺应自然,适当减少剧烈运动,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二候蛰虫坯户。天气转寒,小虫感知寒气,开始用细土封堵巢穴以避寒。人体此时也应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背部和关节部位。脾胃虚寒者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避免生冷食物,适当温补。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降雨减少,河流湖泊的水位开始下降,出现干涸之象。对应人体,此时易受“秋燥”影响,出现口干咽燥、鼻干出血、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之症。应及时补充水分,多食滋阴润燥之物,保持体内津液充足。
秋分养生四大要点
一、起居有常,早卧早起
秋分后应早睡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舒达。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保证8小时充足睡眠。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二、饮食调养,滋阴润肺
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之品,例如:
梨、甘蔗、荸荠可清热生津;
芝麻、核桃、糯米能滋阴润燥;
蜂蜜、百合有润肺止咳之效。
应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防止损伤阴液。
三、运动养生,不宜过量
秋季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项目,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导致阳气外泄。最佳运动时间为早晨太阳初升时,既可吸收天地阳气,又不至感受寒邪。
四、情志调摄,保持安宁
秋在五脏对应肺,在情志对应悲。秋季易产生伤感情绪,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登高望远、参与愉悦身心的活动,培养乐观情绪。
专家提醒
秋分后天气转凉,是感冒、咳嗽、胃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需特别注意:
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尤其足部和背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疾病。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