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阴阳平衡、寒暑交替的转折点。自然之气由“长”转向“收”,人体也应顺应这一变化,注重收敛阳气、滋养阴液,尤其要护养肺脏,预防燥邪与悲忧情绪带来的影响。核心原则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秋主肺金,在志为悲
秋季与肺相应,燥邪当令,易耗伤肺津,引发干咳、皮肤干燥等问题。同时秋景易引人悲伤,过度悲忧又会损伤肺气,形成恶性循环。
秋令主收,重在养收
万物从夏日的蓬勃转为收敛成熟,人体也应从“生长”模式转为“收敛”模式,做到神志安宁、减少消耗,以缓和秋日的“肃杀”之气。
秋冬养阴,以为来春生发之基
此时应助阳气内敛、阴精内守,为冬季的“封藏”及来年春天的“生发”打下基础。
二、养生实践指南
(一)精神调养:安宁心神,避免悲忧
多参与愉悦活动,如赏菊、登高,主动调节情绪,避免陷入“悲秋”情绪。
通过静坐、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保持内心平静,收敛神气。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顺应阳气收敛、阴液内养的自然节律。
(二)饮食调养:少辛增酸,滋阴润燥
少辛增酸:少吃葱、姜、辣椒等辛散食物,多吃葡萄、山楂、柚子等酸味食物,以助收敛肺气。
多吃润燥之品:推荐梨、蜂蜜、银耳、百合、山药、芝麻等,可做成粥羹增强润肺效果。
推荐药膳

沙参玉竹老鸭汤:滋阴润肺,适合秋燥时节。
(三)起居作息:防寒保暖,合理起居
早晚及时添衣,尤其注意颈部、腹部和脚部保暖。
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与自然同步。
维持室内湿度,可适当使用加湿器,并注意通风。
(四)运动锻炼:缓形少汗,内养为主
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舒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
运动中可配合深呼吸,帮助宣发肺气、增强呼吸功能。
(五)穴位按摩:强肺防燥,滋阴益气
常用保健穴位:
迎香穴:缓解鼻干、鼻塞。
鱼际穴:清肺利咽。
足三里:健脾益肺。
三阴交 & 涌泉穴:滋阴安神,改善睡眠。
三、总结
秋分是身体从“夏长”过渡到“冬藏”的关键阶段。此时应注重“收”的精神状态、润燥的饮食安排、防寒的起居习惯以及缓和的运动方式,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肺气充足、正气内存的状态,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