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常识之——五脏六腑

发表于 2025-09-08 20:00 发布者:新新的小确 评论:0 浏览:11
中西医对“脏器”认知的根本差异
中西医对“脏器”认知的根本差异
您分享的文章已经点明了精髓:名称相同,内涵不同。
核心观念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与功能(藏象):中医的“脏腑”是一个功能系统的概念。一个“脾”不仅指解剖的脾脏,更核心的是指主运化、统血的整个功能系统(可能涉及消化、代谢、循环等多系统的协同工作)。
西医强调局部与结构:西医的脏器基于解剖学,指具体的、有形的器官实体及其明确的生理功能(如心脏泵血、肾脏过滤)。
功能范畴不同:
“一脏多功” vs “一脏一功”:如文章所说,中医的一个脏腑功能,可能涵盖现代医学中几个器官的功能;反之,西医一个器官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中。
典型例子:
心:中医的“心”主神明,管思维精神(近似于大脑功能),也主血脉(近似于循环系统)。西医的“心”主要是循环系统的泵。
脾:中医的“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消化吸收)、统血(管理血液在脉中运行)。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负责滤血、储血、免疫。
三焦: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并非具体器官,而是将躯干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总司全身的气化和水道通行,是“孤腑”。
诊疗思路不同:
中医:辨证论治,追本溯源。目标是找到身体系统内不协调的根源(“本”),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来解决问题。如“釜底抽薪”。
西医:辨病论治,对症处理。目标是精确找到病变的解剖位置和病理机制,直接干预该病灶。如“扬汤止沸”(在急性、重症救治上优势明显)。

如何真正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要理解它,必须暂时跳出西医的解剖视角,进入中医的哲学和系统思维:
以“系统”视角代替“器官”视角:将“肝、心、脾、肺、肾”理解为五个核心的功能系统中心,每个系统都关联着特定的组织、官窍、情绪和功能。
肝系统:肝 - 胆 - 筋 - 目 - 爪。负责疏泄气机、储藏血液,情绪上主怒。
心系统:心 - 小肠 - 脉 - 舌 - 面。主导血脉和神志,情绪上主喜。
以此类推……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肝火旺”会眼睛发红,为什么“心火上炎”会口舌生疮。
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脏腑。比如“肝木”会克“脾土”,所以长期情绪不畅(肝郁)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脾虚)。
“奇恒之腑”是功能特例:它们形态像“腑”(中空),但功能像“脏”(藏精),所以单列一类。比如“脑”为髓海,但其功能与“心”(主神明)和“肾”(主骨生髓)密切相关。
总结
您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它告诉我们:
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spleen”,中医的“肾”也不完全等于西医的“kidney”。
理解“藏象”二字:“藏”于内的功能系统,“象”于外的各种征候。中医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象”(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来推断内部“藏”的功能状态。
养生和诊断的基础:了解这套理论,正是中医认识人体、诊断疾病和进行养生保健的基石。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了解自己,也是养生的开始”。
所以,回答“我们真的了解五脏六腑吗?”——如果我们只用西医的知识去理解,那确实不够。但如果愿意从中医的整体观和功能系统角度去学习,我们就能开启一扇通往传统智慧的大门,更全面地认识我们身体的运行之道。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