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曾言:“人是气死的,花是浇死的,凡是大病,必与情志有关。长期情志不遂,定会催生大病。养生从不是讲究吃什么、喝什么,养的其实是人生格局,是人生情怀。”
百病源于气不顺,养生贵在养心。心若安,身则安;身若安,百病消。哪怕物质优渥、饮食精致,也抵不过一颗平和之心带来的喜悦与安宁。一个人的幸福,终究源于内心的感受。而世间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做到这三点:止怨、寡思、善忘。
止怨以修心:不困于怨,方见生活之美
唐代禅师德诚垂钓终日无获,却未怨鱼不上钩,反倒借《拨棹歌》写下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载着月色与宁静归家。
人生起落无常,抱怨毫无用处。活得悠然的人,从不是无烦恼,而是懂用乐观化解,苏轼便是如此。44 岁时,他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初到无居、亲友断联,却未抱怨,反而反思自身问题。
此后,他闭门自省、田间劳作,在田园中修心,不仅未沉湎失意,更活得通透,完成从 “苏轼” 到 “苏东坡” 的蜕变,迎来人生巅峰。
曾国藩曾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心眼狭隘则抱怨多、烦恼多,气量宽广则懂修心、身体健。抱怨是毒药,唯有止怨,才能不沉沦逆境,既改言行、变内心,也成就人生辉煌。
寡思以清神:少虑少耗,方能养护心神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云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清理心神,既是养生关键
也是维系身心健康的秘诀
明朝嘉靖年间,徐阶与孙承恩同任尚书
徐阶热衷社交、宾客盈门
孙承恩却淡泊名利、下朝后偏爱独处
面对仆人对 “门可罗雀” 的抱怨
孙承恩豁达放行,不因外界纷扰内耗
这份超脱让他专注精神世界
最终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
著有《孙文简公瀼溪草堂集》等 58 卷作品
《菜根谭》言 “多欲者寡,多思者败”。思虑过多易缠负能量,为未发生之事烦忧更是徒劳。繁思折寿,寡思养神,唯有停止过度思考、修得淡然,方能心神安宁,迎来幸福。
善忘以养性:放下过往,才能轻装前行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答:“活得开心的人有何共性?”
答案是 “善忘”
人生不易
负荷过多只会疲累
学会忘记不快
才能在修性中成长
作家木心便是例证
木心曾三遭牢狱之灾,不仅受严刑拷打、做污秽重活,还痛失母亲、被折断三根手指。但他 “善忘” 苦难,在狱中画 “钢琴” 弹奏、用纸写诗,写下 65 万字《监狱日记》,始终保持灵魂的坚韧。重获自由时,他依旧儒雅挺拔,风采不减。
庄子言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善忘是高级活法,也是养生之道。秦万章医生亦提,养生需调 “七情”、重养心。止怨则心无挂碍,寡思则神宁气定,善忘则涵养性情。调控情绪、修炼心性,远胜良药。
愿我们笑对恩怨
淡看得失
以淡然心态在人生路上
活出自己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