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膏方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剂形式,正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在养生与治疗中展现独特价值。
也许你在长辈的案头见过那一罐浓稠的膏滋,也许你听过“冬令进补”的膏方传统,又或者,你正好奇它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信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膏方的历史长河,探寻其文化源流。
壹 起于先秦
膏方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医学初萌,人们在《黄帝内经》中已发现膏剂的记载,如“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这里的“马膏”是以动物脂肪为基础的外用制剂,用于舒筋活络、缓解拘急之症。
尽管当时膏剂工艺简单、应用范围有限,却为后世膏方的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贰 长于汉唐
汉代:内服膏方初现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乌头膏”“猪膏发煎”等内服膏方,如大乌头膏用于散寒止痛,猪膏发煎主治黄疸与阴吹。这标志着膏方从外用逐渐拓展至内服领域,成为治疗内科疾病的新途径。
唐代:膏方雏形渐成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的“煎”,如养阴润肺的“苏子煎”,其制作工艺复杂,需经捣末、取汁、熬制等多道工序,已十分接近现代膏方的制法。唐代膏方在配伍与工艺上进一步成熟,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叁 发展于宋元
宋元时期,政府重视医学,典籍丰富,膏方迎来重要发展。“膏”逐渐取代“煎”成为主流命名,用途也更加广泛。
如《洪氏集验方》所载的“琼玉膏”,用以益气滋阴、润肺止咳,流传千年,成为膏方经典。
此外,《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书中也收录了大量用于消渴、气郁等病症的膏方,显示膏方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肆 成于明清
命名规范与工艺成熟
明清是膏方的鼎盛期。此时“膏”与“煎”有了明确区分:“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则为水煎剂。
龚廷贤《寿世保元》与吴师机《理瀹骈文》等医籍对膏方的理论、制法、应用作了系统总结,提出“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
制作工艺也趋于规范,包括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多道工序,对火候、搅拌、加胶(如阿胶、蜂蜜)等均有细致要求。
应用广泛,深入人心
膏方在民间与宫廷均广受欢迎。如《摄生总要》所载“龟鹿二仙膏”可补肾益精,《寿世保元》中“茯苓膏”能健脾安神。
清代宫廷更善用膏方调养,《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收录近30副内服膏滋方,如“菊花延龄膏”“保元固本膏”,可见其受重视程度。
伍 近现代:承古创新
近代以来,膏方在上海、江浙、广东等地蔚然成风,成为民众秋冬进补的重要方式。中医院常设膏方门诊,量身定制“一人一方”。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制膏工艺逐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专业煎膏设备具备低温提取、智能控温、高效浓缩等功能,既保留药效,也提升质量稳定性。
此外,也涌现出针对女性养颜、老年补益、慢性病调理的成方膏剂,使传统膏方更贴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