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蔬汁饮料或者纯果汁
前者是浓缩果汁加水稀释得到,如果果汁浓度偏低,一样要添加人工色素才能变成人们喜欢看到的颜色,人工色素导致儿童缺锌引起多动症、可能的致癌风险已经被证实。即使是浓度较高、品质较好、不添加防腐剂的果蔬汁甚至纯果汁(能在低温无菌的环境密封保存一周左右的那些产品),营养相比较新鲜蔬菜水果也是大打折扣,富含膳食纤维的果渣被白白扔掉,维生素C也会损失惨重,因为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C的氧化酶本来在各自的细胞里呆着好好地,经过榨汁这个过程,细胞壁遭到破坏,维生素C和维生素C氧化酶相遇而被氧化,这个过程是瞬间完成的,所以即使是鲜榨的果汁也不例外。当然,在不方便吃蔬菜蔬果时,这种饮料也是一种补救办法。
2、无糖或低糖饮料
大多数这类饮料使用的是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化学合成甜味剂,有的甚至含有几种甜味剂,这些甜味剂过量摄入将对肝脏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特别对老人、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近年来儿童白血病的高发于甜味剂的过量关系密切。对于一些因为害怕长胖而选择低糖或者无糖饮料的人来说,也起不到效果,甜味剂虽然热量低,也不会显著升高血糖,但是它能唤醒食欲,激发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脂肪的合成,其致肥效果丝毫不逊于直接加糖的饮料,而且还引入了新的危害健康的风险。如果添加的是糖醇类,效果要好一些,但是成本较高,而且过多摄入糖醇会引起腹泻。
3、“零脂肪、活性乳酸菌”饮料
蔬菜水果的脂肪含量本来就几乎为零(极少数水果如鳄梨、椰子等除外),做成饮料当然可以是“零脂肪”,所以“零脂肪”真的不是个值得大肆宣传的卖点,而且过多的糖分一样会在身体里转化为脂肪囤积。活性乳酸菌根本不能躲过胃酸的侵蚀,能到达肠道的几乎没有,要知道,即使是酸奶里号称能“直达肠道”的益生菌,真正能在肠道定植的数量也不多。其实,每个人的肠道里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益生菌,只要我们经常提供一些帮助生菌增殖的益生元就够了,多吃一些粗粮豆类蔬菜水果就能很好地在体内转化为益生元,有效改善肠道环境,效果比这些“活性乳酸菌”饮料不知道好多少倍。
4、维生素功能饮料
能性饮料是在水里加入了维生素、葡萄糖、矿物质、电解质、赖氨酸,有的还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有一定的抗疲劳和适量补充钙、钾、矿物质、电解质等作用。维生素功能饮料可能会提高体能,但它们同时也危害牙齿健康,让人失去美丽的笑容。维生素功能饮料富含糖和酸,用于取代运动中流失的矿物质和水分,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过去的研究显示,很多维生素功能饮料对牙齿的腐蚀性要超过可乐。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酸和维生素C,所有这些成分均不利于牙齿健康。此外,其中的咖啡因和人工色素也是对健康的不利因素。
5、茶饮料和凉茶
市面上的茶饮料大多实为茶粉和香精勾兑的调味茶饮料,而作为茶饮料重要检测标准之一的茶多酚含量,绝大多数品牌都没有标注。即使标注有,含量也极低根本起不到抗氧化的效果。而且,不少茶饮料盐的含量要比碳酸饮料还高。在配料表中最后一项的钠含量一栏,极少部分标注为0,其他从1%~5%不等,而碳酸饮料一般在3%。所以茶饮料也是隐形盐的重要来源之一。凉茶中的夏枯草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且有肝脏毒性。
6、苏打水
安全生产的苏打水是有益健康的。它能酸碱平衡、养胃,能中和胃酸,但是如果胃酸分泌较少的话长期饮用苏打水也会造成伤害,此外,还有助于增进食欲、预防皮肤老化、美容养颜。然而市面上出售的苏打水大部分是在经过纯化的饮用水中压入二氧化碳,并添加甜味剂和香料的人工合成碳酸饮料。而真正的健康苏打水则应似加气的矿泉水的味道而已,所以要小心辨别。
看了以上分析,你还迷信这些所谓的“健康饮品”吗?想要喝的安全和健康,还是自己动手吧,整点绿豆沙,酸梅汤、稀豆浆,淡茶水、柠檬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最不济也烧壶开水晾凉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