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初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保藏也。”立冬不只标志着冬季降临,并且表明冬季初步万物保藏,归避严寒的意思。
小雪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23日前后。明代古籍《群芳谱》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气温逐渐下降到冰点,初步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一)气候特征和人体反应特征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激流为蜃。”此节气水已结冰,土地也初步冻住,自然界阴盛阳衰。此后气温持续下降,寒气袭人,阳气潜藏。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气候上升,三候地气下降。”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导致六合不通,阴阳不能交合,六合闭塞进入严冬。
立冬、小雪之时气温还不算非常低,人体阳气初步潜藏,身体的各器官系统代谢逐渐下降, 因此冠心病、高血压、慢阻肺、关节炎等容易复发。
(二)摄生原则和方法
根据立冬、小雪节气自然界气候特征,此时摄生应适当进补、益肾填精,安神养志。
1
起居、饮食摄生
冬季为太阴闭藏之气,起居应多保藏阳气、保护阴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睡眠足够,可保护阳气,避开酷寒。如入眠过晚,则易耗费阳气,使阳气潜藏缺乏,致使春日生发倒霉。此时人体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需坚持适度的运动才干疏通气血。应以静态运动为主,保护阳气的一同促进阳气潜藏,可选太极拳、八段锦、站桩、打坐等,以“形劳而不倦”为宜。
立冬之后,为抵御严寒身体消耗较大,应适当进补。休养生息,为第二年做准备。我国多地均习气从“立冬”初步进补,因此也是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期。《饮膳正要》云:“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因此食物宜选甘温、辛温之品,如羊肉、牛肉、鸽子肉、花椒、胡椒、小茴香、板栗等,为防温补过分,可一同食用白萝卜顺气消食化痰、清热生津,以助脾胃运化。
2
脏腑、情志摄生
“冬藏”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保养肾精、肾气,也包含在冬季要坚持精力安静、心态平缓,避免发生不良情绪危害机体。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在这个万物失去活力,气候经常阴冷晦暗的时节,为了减轻焦虑和忧郁,可通过一些“闲情逸致”的活动坚持心境愉快。
3
中药、经络摄生
中药进补应在辨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药物。滋补肾阴可选山萸肉、女贞子、熟地黄、枸杞子等,温补肾阳可选肉苁蓉、锁阳、补骨脂、鹿茸等,补气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养阴可选用麦冬、百合、沙参等, 养血可选阿胶、当归等。另外,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龟苓集、左归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河车大造丸等亦可酌情选用。经络摄生可按摩肾经穴位。
二、大雪、冬至
大雪,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2月7日或8日前后。“大雪”从字面上了解是降雪渐盛之意。《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冬至,俗称“冬节”,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日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一)气候特征和人体反应特征
农谚有“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期盼“瑞雪兆丰年”。大雪三候分为:“一候鹖鴠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现象。“冬至一阳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绘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三候分为:“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此时日照时间最短,气候越来越严寒“数九寒天”正式初步,阴气强盛,但阳气已初步悄然萌发。
受自然界影响,人体处于阴气极盛、阳气最虚之时,气血、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生命活动初步由盛转衰,阳气易为寒邪危害。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
(二)摄生原则和方法
根据大雪、冬至节气自然界气候特征,摄生应及时进补、温补肾阳、护肾固本。
1
起居、饮食摄生
“冬至一阳生”,此时阳气初生,需尽心呵护,使其逐渐壮大,不管从起居、饮食、运动各方面都应以“补”为主,应抓住这个进补的好时机,因此民间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起居方面仍应遵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不能过分劳累,并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多选温性食物,但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过咸,也不可过食辛辣影响食物。“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均衡食用,羊肉、牛肉、花生、核桃、栗子、榛子、甘蔗、蜜柚、大枣、桂圆等均可选择。羊肉炖萝卜、赤豆糯米饭、黑豆粥等均可此时选用。
2
脏腑、情志摄生
持续保养肾精、肾气,减少房事次数以利藏精。养神“使志若伏若匿”为要害,主要在“藏”,到达神藏于内,坚持安靖、伏匿、少欲与满足的情绪。如呈现心境失落或郁闷,应首要通行阳气,避开阴冷潮湿的当地,远寒就温,多晒太阳,使阳气通达,阴霾自消;其次调畅情志,可哭可诉,使气机通畅则郁闷自消。
3
中药、经络摄生
中药调补摄生可参上一节气。须留心补益应有度,避免过多服用补品滋腻碍胃,导致脾运失健。
冬至后可选用艾灸“补阳”的方法摄生。选取具有强身保健效果的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实施艾灸,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可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效果,然后前进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三、小寒、大寒
小寒,一般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标志着一年中最严寒日子的初步。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终一个节气,因气候严寒已极,故名大寒,过了大寒,将迎来新的节气轮回。大寒是冬季即将完毕的时候,蕴含着大地回春的痕迹。
(一)气候特征和人体反应特征
小寒的特征是气候严寒,但相对大寒而言低温没有致极。“三九天”中的“二九”和“三九”也有一部分处于小寒节气内,小寒分为三候,即“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雊”,说明此时阳气已动。到了大寒节气,“一候鸡乳育也,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许多当地冰天雪地、冰天雪地,往往是一年中的最冷时期,也是冰冻、大雪等灾害性气候高发的时间段。
此时气温严寒,人体脏腑、气血、阴阳都偏衰,卫外功能削弱,较易被寒邪侵袭,伤风、哮喘、冠心病、心梗、心绞痛等疾病均易发生。
(二)摄生原则和方法
根据小寒、大寒节气自然界气候特征,摄生仍应以防寒补肾为主题。
1
起居、饮食摄生
此时应持续坚持防寒保暖、早睡晚起的规则。尽量添加日晒时间,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推陈出新,又能使人心境愉快。此时空气湿度低,尤其北方地区非常干燥,室内应做好保湿,避免燥邪伤人,主动多饮水补充体内水分。食物除留心健脾补肾外,还要重视润燥,蜂蜜、核桃、百合、花生、大枣等食物可以养阴补虚,改善干燥症状,此时宜适量选用。熬夜会暗耗阴血、加剧阴虚,应尽量早睡晚起保存体内阴津。
2
脏腑、情志摄生
脏腑摄生方面仍以补肾养好先天之本为主。大寒节气正处于岁尾的“腊月”,风俗中腊月里的讲究不少,北方有“二十四,扫房子”,南边有“年廿八,扫肮脏”的说法,“尘”同“陈”谐音,除陈迎新能让人心境愉快,充满希望迎接新春的到来。可根据自身状况积极参与,也是保养情志摄生的简单方法。
3
中药、经络摄生
除了服用上述节气已胪陈的常用滋养中药外,尚可选择按摩穴位等方法,如每晚睡前按摩涌泉穴,按摩直至感觉足心发热。此外,尚有按摩肾俞、搓揉耳廓、叩齿、鸣天鼓等方法,均为经络养肾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