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与“食疗养生”
的关系和意义?
中医认为“食疗养生”就是根据个人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通过饮食的方式合理均衡的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同时按照一些中医的理论,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等从旁加以辅助,从而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药食同源”,临床上很多常见的中药材中都源于我们平常吃的食物,而中医理论中又善于将食疗、食补融汇其中,这也造成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近乎执著的追求食疗养生,其实这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现在网络上健康养生的资讯信息很多很杂,其中不乏毫无根据、毫无科学性的内容,大众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别,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也缺乏一个全面且客观的分析,所以长此以往不但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可能还会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的品种,要确保同时具备四个特点,即安全、营养、保健、治疗。而现代研究又对其进行了慎重和细致的筛选,根据最新的《药食同源目录》,目前常见的“药食同源”品种大概前后有四批,总共106个品种。但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药食同源”并不等于“绝对安全”,尤其是长期大量的服用后,它的用量、毒性、不良反应等不应被大家忽视。当然我们在日常食用时很难对用量做到精准把控,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大家“药食同源”虽好,但使用时一定要遵循适度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贪足,同时要根据各品种的偏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来使用,不能因为别人说效果好自己就尝试,最好使用前先咨询正规的医师或药师,并根据个人体质或个体差异情况,辨证判断后再合理的使用。
为什么“药食同源”的品种,
也要“因时而用”
“药食同源”要因时、因人、因地的来使用,这其实就是中医理论中“因时而治”的一种体现,就比如夏季是调养我们体内阳气的最佳时机,随着气温逐渐上升、人的阳气也逐渐旺盛, 此时食疗养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要侧重于养,饮食上也要多选择平补、清补和温补的食物。
所谓平补的食物有哪些呢?比如像:薏苡仁、豆浆、绿豆、荞麦、苹果、芝麻等等,它们适用于大多数的正常人,或者体质偏弱的人。
而清补的食物:是指食材的性质偏凉,像莲藕、白梨、黄瓜、百合等等都是清补的食物。
而温补的食物:多指一些能给机体提供一定热量的谷物, 如黄豆、糯米、花生、核桃等。
中医五行理论与“心”相应。而五味之中,苦味入心,这段季节有些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心火过旺的症状,如长疖子、痤疮、起痱子,嗓子干痛,牙痛,口腔溃疡等等。所以您可以在这段时间适当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像苦瓜、苦菜、苦菊、苦笋、蒲公英等等,它有助于清热消暑、清心降火、增进食欲,帮您去除暑邪余毒。
“气虚”的人如何进行
日常的食补与药补?
很多人经常会感到体力或精力不足,稍微忙碌一点,就会有疲劳之感,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比较低,经常容易生病爱感冒,平常说话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经常疲倦乏力,自汗盗汗,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等,这些症状通常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气虚,这里面的“气”多指中医理论中的后天之气,也就是“脾胃之气”。而气虚的人调理的方法也简单,可以先从个人饮食来入手,中医讲:“饮食入胃、胃以喜为补”,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要我们要顺应身体的本能需求来选择食物,顺其自然以实现机体自然需求的平衡。
气虚的人需要补气,食疗中补气的食材有很多,像谷物类的有:小米、大米、糯米、莜麦、扁豆等;蔬菜类的有:菜花、胡萝卜、香菇、马铃薯、红薯等;鱼、肉类:鲢鱼、黄鱼、比目鱼、牛肉、兔肉、猪肚、鸡肉等等,这些食物都有很好的健脾益气作用,您可以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和口味喜好,搭配做成药膳来调养身体。
对于长期体质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光靠“食补”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性的配合一些“药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补气的中药选择较多,如参类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像:黄芪、茯苓、山药、大枣、灵芝、白术等等。平时还可以对证服用一些具有补气的作用和功效的中成药。只要人体的气机充盈、脾胃运化的功能正常,气虚乏力的症状也就会有所改善了。
“脾胃三宝”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作用和疗效?
“药食同源”品种的组合搭配,也有讲究。中药的“脾胃三宝”指的是是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它们三个组合在一起,有什么作用和疗效呢?
首先大枣,李时珍称大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用之”。它具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的人,比较适宜服用大枣。其次是山药,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好朋友。最后是薏苡仁,它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养生之品。
“脾胃三宝”,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联合使用;现代研究证明,经常服用大枣、山药和薏苡仁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将其一起煮汤或煲粥食用,对预防胃炎、胃溃疡与季节性流感有一定的疗效。
为什么“药食同源”与
“食疗养生”要因人而异?
中药中“药食同源”的品种有很多,但这些药材的使用,是有一定讲究的,要顺应气候季节的变化,看个人的体质而定。中医认为即使是简单的“食补”或“药补”,也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规律,不能乱补,更不能恶补,“食疗养生”不是盲目的一味的进补,如果长期超量的服用、不看个人情况任性随意搭配,不仅获得不了收益,还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会造成机体损伤,这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某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由于受产地、季节、炮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药理药性会有所变化和差异,有人称之为毒性,其实把它称之为偏性更为准确,中医的养生理论,往往就是用药材的某种偏性,来纠正和调节机体的偏性,来维持我们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
所以在“食疗养生”的辩证用药上,应该慎重选择,合理搭配,不能随心所欲,多多益善,更不能矫枉过正。很多人认为食疗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补”上,其实食疗养生的真正意义,更多的体现在调理上,正所谓:因势利导、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晋代医学家葛洪就提出“养生要以不伤为本”,可不是“一补了之 ”这么简单!
最后呢,给大家总结一下,不论是“药食同源”也好,还是“食疗养生”也罢,对于“食补”和“药补”,我们都需要掌握一个适度的原则,要根据个人体质,要因人而异,就像我们中医治疗疾病一样,要“辨证施治”,要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循序渐进、取长补短,只有“辨证后再施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因为健康才是我们大家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