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安排上

雄新康复 2025-08-25 16:55

处暑养生:
饮食与作息的核心注意事项

饮食:滋阴润燥为主,兼顾健脾防凉
处暑后气候干燥(“秋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便秘等症状,且脾胃功能因暑湿渐退而逐渐恢复,需避免 “乱补” 或 “贪凉”,重点把握 3 个原则:
1.多吃 “润秋燥” 的食物,少辛辣耗津。优先选择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食材,通过饮食缓解秋燥对呼吸道、皮肤的影响。

推荐食材:
白色食物(中医 “白色入肺”):梨(生吃润肺、煮水润燥)、银耳(炖羹,搭配百合、莲子更佳)、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白萝卜(煮水或凉拌,理气润燥);
滋阴食材:黑芝麻(煮粥)、枸杞(泡水或煮粥)、麦冬(泡茶,搭配玉竹);
健脾食材:山药(蒸食或煮粥)、南瓜(煮汤)、小米(熬粥)—— 秋季脾胃弱,健脾能为后续 “贴秋膘” 打基础。
需减少: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等,易加重秋燥)、油炸油腻(炸鸡、肥肉等,加重脾胃负担)、生冷食物(冰饮、凉菜等,此时脾胃易受寒凉刺激,可能引发腹泻)。

2.“少辛增酸”,顺应肺气收敛。中医认为 “肺主秋,肺喜润恶燥,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处暑后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

推荐食材:
山楂(煮水或制酱)、酸枣(泡茶)、葡萄(生吃,滋阴生津)、柠檬(泡水)等。酸味食物需适量,避免过量刺激胃酸(尤其胃溃疡者)。

3.补水 “少量多次”,避免 “秋渴” 急饮。秋燥易导致身体隐性缺水(未必感到明显口渴,但皮肤、黏膜已干燥),需主动补水。

首选温白开水、淡茶水(如菊花茶、金银花茶,余热未消时可继续喝,搭配枸杞更温和)、汤羹(如冬瓜丸子汤、丝瓜蛋汤,补水又补营养);避免一次喝大量水(可能增加肾脏负担),以 “每次 100-200ml,每天喝够 1500-2000ml” 为宜。

日常作息:
“早睡早起” 养肺气,防温差受凉

处暑后日照变短、阳气渐收,作息需顺应 “秋季收敛” 的规律,同时应对 “秋乏” 和温差。

早睡早起,跟着 “日出日落” 调整。建议 22:30-23:00 入睡(比夏季略早),6:30-7:00 起床(此时日出渐晚,避免过早起床受凉)。
原理:《黄帝内经》提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阴气收敛,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展,减少 “秋乏”(秋季人体阳气从 “升发” 转 “收敛”,易出现疲劳,规律作息可缓解)。

午休 “15-30 分钟”,补 “秋乏” 不贪睡。处暑后白天仍可能有 “秋老虎”(短时高温),中午易困倦,可适当午休。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内(避免进入深睡眠,醒后更累)。
温差大,“穿衣三分寒”,避免 “捂汗”。处暑后 “早晚凉、中午热”,作息中需注意衣物调整。早晨起床、晚上入睡时穿薄长袖(如棉麻衬衫),避免裸露肩颈、腹部(这些部位易受凉,引发感冒或肠胃不适)。

还没有人评论,点击抢沙发~
立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