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但许多地区仍被高温笼罩,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此时气候特点是“暑未消而燥渐生”,人体易受“温燥”侵袭,出现口干、咽痛、便秘、乏力等症状。若盲目进补或沿用夏季养生方式,反而可能伤身哦。
那我们如何科学应对呢?关键就在于“养生莫急躁”——顺应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调整身心状态~
01、入秋后身体的三大变化
02、外热内燥:虽气温仍高,但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津液易耗伤,表现为皮肤干燥、咳嗽、眼睛干涩。
03、脾胃虚弱:夏季冷饮、瓜果摄入过多,脾胃功能尚未恢复,骤然大补易导致消化不良。
免疫力波动:昼夜温差增大,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感冒、过敏风险上升。
《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秋季应以润燥、补肺为主;现代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时人体皮质醇水平变化,影响免疫调节(《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
清补为主,忌急忌腻
饮食:清补润燥,循序渐进
“贴秋膘”不是要餐餐大鱼大肉,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清补更符合需求,尤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油腻饮食。
入秋后饮食应当以清补润燥,循序渐进为主。推荐食物:
润燥:银耳、百合、莲藕、梨、荸荠。
健脾:山药、南瓜、小米、茯苓。
平补:鸭肉、鲫鱼、黑芝麻、核桃(少量)。
忌辛辣烧烤、过量羊肉、冰镇饮品等。
起居:早卧早起,防寒防风
秋季宜“收”,建议22:30前入睡,避免熬夜伤阴。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注意保护颈部、腹部免受凉。
运动:温和为主,避免大汗
推荐快走、八段锦、瑜伽等,出汗后要及时擦干,防止津液流失。
同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秋季为心梗高发期,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应激。
警惕入秋四大错误养生法
盲目“贴秋膘”
传统贴秋膘源于物质匮乏时代,现代人过量进补易诱发肥胖、痛风。
过度“秋冻”
“春捂秋冻”需因人而异:健康人群可适当耐寒锻炼;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及时添衣,避免呼吸道感染。
滥用凉茶“去火”
秋季燥热,许多人会选择喝凉茶(如金银花)来下火。凉茶对清热解毒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多喝,长期服用会损伤脾胃。
集中“突击”养生
例如突然大量服用补品,或一天喝数升水试图“排毒”,反而加重肾脏负担。养生需长期坚持,盲目“突击”养生,可能会适得其反。
特殊人群调理建议
01、糖尿病患者: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可选柚子、苹果;监测血糖,防止秋季食欲增加引发波动。
02、心血管患者:温差大易致血管收缩,需规律服药,晨起喝温水稀释血液。
03、过敏体质者:秋季蒿草、尘螨高发,外出戴口罩,室内定期除螨。
秋季养生贵在“平衡”——既防暑湿残留,又防燥邪伤肺,更忌急于求成。顺应自然规律,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出现持续口干、疲劳、失眠等症状,建议咨询医师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