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健康养生之道

邯郸市邯山区中医 2025-09-04 15:51

《黄帝内经》中秋季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养收”,即顺应秋季阳气渐收、万物收敛的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调养,为冬季藏精打好基础。
《黄帝内经》中秋季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养收”,即顺应秋季阳气渐收、万物收敛的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调养,为冬季藏精打好基础。
1. 起居:早睡早起,顺应“收”气
    - 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减少夜间阳气耗散;早起能跟随阴气消退、阳气初升,帮助身体适应秋季的收敛节奏,避免因贪睡导致气血不畅。
    - 注意保暖防燥:秋季昼夜温差大,需及时添加衣物(尤其背部、腹部),避免“秋冻”过度引发感冒;同时保持室内湿度,缓解秋燥对呼吸道的影响。
2. 饮食:滋阴润肺,少辛多酸
    - 核心原则:秋季“燥气当令”,易伤肺津,饮食需以滋阴润肺、敛肺生津为主。
    - 宜食:多吃白色食物(对应肺脏),如银耳、百合、梨、莲子、山药、莲藕等,可润肺润燥;适量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橘子),能收敛肺气,避免肺气过度耗散。
    - 忌食:少吃辛辣、温燥食物(如辣椒、生姜、羊肉),以免加重秋燥,损伤肺阴;同时避免过食寒凉,防止损伤脾胃阳气。
3. 情志:收敛心神,忌“悲秋”
    - 《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悲愁、低落情绪,而“悲易伤肺”,会进一步耗损肺气。
    - 调养方法:需主动收敛心神,保持情绪平和,可通过散步、登高、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疏解不良情绪,避免情志过度波动。
4. 运动:适度收敛,避免大汗
    - 秋季运动需顺应“收”的规律,不宜像夏季那样剧烈(如高强度跑步、大量出汗),以免过度耗伤阳气和津液。
    - 推荐运动:选择温和的“收敛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瑜伽等,运动后以“微汗”为宜,既能活动气血,又不耗散过多能量,符合秋季养收的需求。
    秋季养生注重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的变化,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可从中药调理、艾灸、针刺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中药调理
    - 滋阴润燥: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可适当使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中药。例如,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用于治疗肺燥咳嗽、失眠多梦等;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对肺燥干咳、津伤口渴等有较好疗效。可将百合、麦冬等煮水代茶饮。
    - 补肺益气:肺主秋季,此时应注重补肺益气。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太子参补气生津,药性较为平和,适合秋季养生使用。可将黄芪、太子参等煲汤食用。
艾  灸
- 穴位选择
    - 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为肺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艾灸此穴可补肺益气、止咳平喘,增强肺的功能,预防和治疗秋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 膏肓穴: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功效,对于体质虚弱、易感冒的人群,秋季艾灸膏肓穴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 关元穴:为人体元气汇聚之处,艾灸关元穴能培补元气、益肾固精,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
    - 方法:一般采用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皮肤2 - 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 - 1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每周可进行2 - 3次艾灸。
针  刺 
- 穴位选择
    - 太渊穴:为肺经的原穴,针刺太渊穴可调节肺气的升降出入,改善肺的功能,对秋季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有清热利咽、止咳平喘的功效,对于肺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效果较好。
   - 足三里穴:是强壮保健要穴,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使人体更好地适应秋季的变化。
    - 注意事项:针刺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针刺后要注意保持针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拔  罐
     - 作用:拔罐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秋季拔罐可以帮助人体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 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闪罐、留罐等。闪罐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留罐是将罐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0 - 15分钟。拔罐的部位可选择背部的膀胱经、督脉等经络上的穴位,如大椎、肺俞等。
    - 注意事项:拔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寒。皮肤有破损、溃疡、过敏等情况不宜拔罐。体质虚弱、孕妇、月经期女性等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拔罐。
还没有人评论,点击抢沙发~
立即评论